中金在线 > 评论 > 民生杂谈

|民生杂谈

漫谈 “三毛”

蔡旭麟 佚名

|
  张乐平先生画笔下的“三毛”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各年龄各阶层的广大读者喜爱,其谐趣天成的艺术魅力从不因为时光的流逝而稍有减弱,而是经久不衰,终成经典。在记忆深处,“三毛”,是我童年天空绚丽的彩虹,抑或闪烁的星光,给了我无比的快乐和清朗的笑声。
  《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是张乐平“三毛”连环漫画的代表作,隐藏了他的创作心路和情感的密钥,任由世人去破译去解读。想起多年前的一次观影经历,我还是个害羞的男孩,坐在父亲的大腿上,瞪圆好奇的眼睛,当主角在黑白银幕上乍一亮相,就引发了影院内小观众们的一阵骚乱,我也“嘿嘿”地随大流叫嚷着,看到查票人员手中晃动的手电光,才乖乖地闭上嘴巴不敢再吱声……这部印象深刻的影片就是《三毛流浪记》,是我初识“三毛”的肇始。
  对于“三毛”人物的创作,张乐平倾注了几近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独树一帜的艺术追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无独有偶,捷克斯洛伐克近现代作家雅·哈谢克的传世名作——《好兵帅克》,具有相似的幽默讽刺风格。也许可以这样类比,“三毛”和“帅克”这两个世界文学长廊中的著名形象,在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故事,一个寄寓于漫画中,另一个诉诸于文字里;一个性格随和,另一个思想激进;一个偏重于清冷幽默,另一个多见于辛辣讽刺,显示了这两位小人物在文化性和地域性上的差异。
  文艺圈有句耳熟能详的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当年,张乐平怀揣着梦望,来到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沪上谋生,终以专业漫画家闻名于世,自然而然,他作品中描绘的背景地,大多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上海,而“三毛”就是这座号称不夜城中众多流浪儿中的一员。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的“三毛”,集合了旧中国流浪儿群体的悲惨遭际,是他们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饱受欺辱的真实写照和影像,是典型环境下塑造的典型人物。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