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观点评论

|观点评论

碳普惠“有价”又“有市”

经济日报 佚名

|
  

  不久前,碳账本亮相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7。绿普惠公司多元化碳普惠机制创新实践,为世界讲述了动员公众参与碳减排的中国故事。随着碳普惠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其影响已不止于示范。

  

  今年以来,碳账本、碳账户、碳积分、碳币等一系列时尚新词频频进入公众视野。推动绿色生活既“有价”又“有市”,这些新做法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碳普惠。

  

  所谓碳普惠,就是指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鼓励公众自愿践行低碳,对资源占用少或为低碳社会创建作出贡献的公众和企业予以激励,利用市场配置作用达到公众积极参与节能减排的目的。

  

  迅速升温是今年碳普惠的关键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纷纷因地制宜,开展碳账户创新探索。深圳上线国内首个居民低碳用电“碳普惠”APP,由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和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联合打造的这一应用,提供了一个未来家庭用电减排量可收益的创新模式。经过一定积累后,市民可利用减排量兑换公益权益,也可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上架交易,供高耗能社会团体或企业购买以抵消自身碳排放。居民以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能够获得自由兑换礼品卡、地铁出行卡等奖励。

  

  碳普惠创新正在成为银行间竞争的策略。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布局“个人碳账户”。中信银行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合作交流,联合国内专业机构共同研发,推出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的“个人碳账户”。其内测版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并通过科学计量方法累计个人碳减排量,以此鼓励用户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此外,建设银行也有动作,探索运用新技术,构建碳减排计量模型,测算建行用户低碳生活水平,为形成“碳账本”提供支撑。个人碳账户是银行吸引用户的策略,也是打造绿色银行的关键之举,有助于绿色金融更好地与用户生活场景连接在一起。“双碳”目标下,减碳信息有可能产生巨大价值。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