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观点评论

|观点评论

潘志华:科学应对长期气候风险

经济日报 佚名

|
  

  今年夏季我国气候总体温高雨少,中东部出现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综合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引发社会关注。

  

  当前,粮食生产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其中最关键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新风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20年比1850年至1900年全球地表平均增温1.09摄氏度。1961年至2020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的升温速率为0.26摄氏度每10年,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随着气候变暖,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增多增强,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数据显示,1961年至2020年,我国气候风险指数的平均值为6.8,较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4.3增加58%。研究表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未来极端气象灾害可能出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中国气象局预测,到本世纪中叶,高温灾害高风险区域面积将增大至8%左右,而目前不到2%,暴雨灾害高风险区域面积比例比目前约增加1倍,气象干旱灾害高风险区域面积比例增加4%至6%。2000年以来全国总受灾面积中旱灾占比减小,洪涝、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以及台风灾害占比有所增加。

  

  因农业生产高暴露性,气候变化影响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全球约41%玉米产量变异、约35%小麦产量变异由年际气候变异造成。随着气候变化,农业气候资源、作物种植界限、作物布局与种植结构、作物熟制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特点都发生显著变化。在未来气温升高1.4摄氏度、降水增加4.2%情况下,我国一熟种植面积可由当前占62.3%下降为39.2%,二熟种植面积可由当前占24.2%变为24.9%,三熟种植面积可由当前占13.5%提高到35.9%。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