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观点评论

|观点评论

乘势去除生猪疫病这道“梗”

经济日报 佚名

|
  这一轮生猪产能下降,恰好碰上下跌周期、疫病暴发、环保限养禁养等多种因素叠加。解决这一问题,既要抓紧解决产能恢复、调控价格问题,更要通过这一轮“市场撞击”深化对生猪产业认识,更加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落实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从产业体系、政策体系、防治体系等深层问题着手
  持续引发市场关注的生猪产能下降问题,正逐渐出现转机。据农业农村部透露,目前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和规模猪场出栏量环比均连续数月增长,且这一势头保持良好。可见,去年下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采取的一系列恢复产能举措,正在产生积极效应。
  过去,我国生猪市场长期处于短二三年、长三五年一轮的“猪周期”涨跌循环中,市场在冷热交替中维持总体平衡。这一轮生猪产能下降,恰好碰上下跌周期、疫病暴发、环保限养禁养等多种因素叠加,打破了市场紧平衡,导致市场价格高企、供应紧张。
  为有效缓解这一现象,近几个月各有关部委及重点省区市,紧急出台了许多政策举措,围绕养殖场户不敢养等难题,采取“点穴式”治疗。比如,加强疫病防治、疫情监控,提供必要资金支持、解决用地需求,环保尺度分门别类、实事求是等。这些措施涉及饲料、仔猪、运输、资金、土地等方方面面,对养猪业几乎是“点对点”,一针见血。因此,如无意外,将实现主管部门所说的“在预计时期内恢复大部分产能”。
  从目前各地的举措来看,虽是综合施策,但大多还是集中在快速恢复产能的“抢救式”框架内,以期尽快缓解市场担忧。这些措施很有必要,有的立竿见影,对当前产能明显不足的养猪业起到了“及时雨”作用。不过,从养猪业长远发展来看,还需要把“及时雨”下成一场透雨,针对养猪场户最担心的薄弱环节、针对产业链发展最致命的“短板”,也就是让大家“谈瘟色变”的疫病问题,一揽子解决,从根本上建立起更为完善严密的疫病防治监控治理体系。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