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观点评论

|观点评论

用法治保护企业家的“奶酪”

新华每日电讯 佚名

|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多重举措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民营企业倍受鼓舞。但在个别地区仍存在落实不力的情况,扶持政策林林总总,却忽视了法治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个别地方出现的滥用公权的“乱作为”现象,让一些企业家受了伤、寒了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个别地方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竟然存在行政命令“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双方协商后签订了受法律保护的合同,行政部门一纸文件就能说改就改,全然不顾在民事合同中双方地位是平等关系。更让不少企业家无奈的是,由于行政机关在当地比较强势,一旦遭遇这种“乱作为”,即使寻找法律救济也是徒劳。
  有一些企业家表示,现在有些地方存在“关门打狗”现象。在招商引资时允诺各种利好政策,一旦把企业引进来,企业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任由一些行政部门摆布。利益受损的企业往往只能“哑巴吃黄连”,把苦往自己肚子里咽。种种乱象背后,正是“乱作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某些地区还出现了把民事纠纷当成刑事案件的现象。在企业与个别地方政府结束“蜜月期”或关系恶化后,原本与当地政府部门或经营主正常的经济往来,都可能成为打击报复的“把柄”。这种乱作为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往往披着法治的马甲,打着“打击犯罪”的旗号。即使最后还了企业家清白,但脏水已经泼出,负面影响已经发生,企业家及其企业也都已“臭名远扬”,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挽回。
  还有一些企业正常维权却被视为“找事儿”“挑刺儿”,这也让企业苦不堪言。一些较真的企业,非要找个地方评理,或是求诸法律,或是求诸上级,最后虽然“讨到了说法”,但却“讨不到便宜”。一些企业家无奈地说,自己是“赢了官司,输了未来”。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