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观点评论

|观点评论

莫让“财务戏法”成连续剧

经济日报 佚名

|
  之所以上市公司敢在“保壳”时、年报发布前后、再融资计划披露时等关键节点公开玩起“财务戏法”,与目前财务造假、欺诈信息披露的处罚力度不够密切相关,还反映出资本市场仍有一些基础性制度有待完善,投资者保护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应当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资本市场诚信环境建设水平。
  11月11日晚间,上市公司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底播扇贝出现大比例死亡,初步判断已构成重大存货减值风险。随后,深交所火速下发关注函,要求獐子岛说明“扇贝死亡”的影响、原因和时间等信息。这是自2014年10月份獐子岛首次曝出“扇贝跑路”导致业绩巨亏以来,第三次披露同类信息。
  哗然之余,人们不免产生诸多疑问。上市公司关于“扇贝”的说辞是真的吗?如果不是,上市公司为什么敢屡次玩起“财务戏法”?负责对上市公司资产评估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干吗去了?投资者面对这样的公司究竟该怎么办?
  深究这4个问题背后,无外乎涉及农业上市公司存货风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介机构勤勉尽责以及投资者保护4方面内容,把这4方面内容说清了,“扇贝跑路”一事不言自明。
  从农业上市公司的存货风险看,的确存在评估难、审计难、融资难的“三难”问题。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受到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容易遇到资产评估和审计难题,种植、养殖企业名下的农作物、禽类、牲畜、水产类存货,时刻存在着计提损失的风险。由此解释“扇贝暴毙”带有一定行业因素,似乎说得通。
  然而,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中介机构勤勉尽责角度看,3次“扇贝”事件难以自圆其说。之所以上市公司每次敢在“保壳”时、年报发布前后、再融资计划披露时等关键节点公开玩起“财务戏法”,与目前财务造假、欺诈信息披露的处罚力度不够密切相关。在A股近30年发展历史中,除极少数公司因涉嫌欺诈发行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