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财经 > 观点评论

|观点评论

高标准农田事关长期生产能力

经济日报 佚名

|
  近年来,各部门通过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渠道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存在分散管理、效率不优的问题。建设高标准农田不只是提高当年产量,也不只是着眼于土壤改良,而是提高土地长期的综合生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构建农田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推进农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为目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措施。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面对城镇化日益增长的用地需求和耕地地力退化的挑战,尤其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高产稳产、旱涝保收。
  只有守住今天的耕地,才能守住明天的饭碗。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未来一个时期将处于紧平衡状态。耕地对粮食生产的刚性约束越来越突出。同时,粮食的金融和能源属性也日益加深。如果按照高标准农田每亩旱涝保收1000斤粮食测算,如期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可以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这占了我国目前粮食产量1.3万亿斤的大头。可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的底线,最根本的还是要保护好、建设好耕地。
  近年来,各部门通过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渠道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但存在分散管理、效率不优的问题。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的农田建设管理职能整合到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彻底改变了农田建设“五牛下田”的局面,这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机制保障。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的现实要求。我国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成多,大部分耕地还处于“待提升”状态。总体看,中低产田面积占比近七成,耕地退化面积占比达四成,有机质含量低,基础地力低。具体看,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西北耕地盐渍化问题突出。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