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行业 > 产业综合

|产业综合

中国制造终可“点睛”!起底两颗芯片满足国产化“3D之眼、脑”刚需的中科融合

IT新闻网 佚名

|
  当中兴和华为先后被美国以芯片“卡脖子”,中国芯片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芯片国产化并非朝夕可就,资金、技术、人才,缺一不可,即使样样俱全,仍然需要十年如一日的研发努力。在芯片制造国家队的长期坚持与不懈努力下,我国芯片国产化已经在部分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科融合感知智能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融合)已经开发出全自主知识产权的MEMS感知芯片技术和新一代低功耗人工智能AI芯片引擎技术,填补了国内3D芯片的空白。在当前加速推进“机器代人”和“人机协作”大环境下,中科融合正在用自研产品满足3D芯片存在的巨大刚需缺口,让中国制造、物流、安防、金融,甚至医疗行业都用上国产化的“3D之眼、脑”。
中科融合感知智能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
  屡被芯片“卡脖子” 芯片成中国制造软肋
  芯片被誉为工业技术皇冠上的明珠,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基地,对芯片的需求占据了全球芯片市场的半壁江山。不过,由于本土芯片产业发展滞后、高度依赖进口,芯片已经成为悬在中国制造业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18年,美国政府以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对中兴实施“卡脖子”,千亿体量的通讯巨头瞬间进入休克状态爆发危机。次年,美国政府将华为及其70家关联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意在通过断供芯片阻止华为5G技术的发展。美国通过芯片对中国两家科技公司实施“一剑封喉”式的精准打击,让国人意识到,芯片国产化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尤其是进入5G+人工智能时代,芯片的战略价值更加凸显。
  5G的未来在于“万物互联”,与人类具有五官类似,万物互联的基础是传感器。而人类的“3D视觉”,占据了全部感官信息70%以上。机器的自动化更是首先需要实现对于周边世界的距离、形状、厚薄的高精度感知,从而让机器可以像人一样实现对于复杂物体的测量、抓取、移动和避让等动作。根据知名国际调研企业Yole的报告,在2023年,全球的3D视觉产业可以接近200亿美金。在智能制造,金融安全,混合现实等众多新兴领域3D视觉芯片技术都属于核心基础。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