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在线 > 银行 > 银行业内动态

|银行业内动态

普惠金融 无捷径

金融时报 佚名

|
  张宏斌
  普惠金融在我国正处于一个“多样性发展”阶段。这种“多样性”既表现于普惠金融在不同区域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差异,又体现在数字技术的创新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极大促进。尤其是近两年来,数字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影响越来越鲜明而深刻,“普惠金融”四个字前面往往会被加上“数字”二字,由此给人一种感觉——普惠金融被分为了“数字”和“非数字”两个门类。这样的划分是否合乎逻辑,值得商榷。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普惠金融越来越被“指标化”。一些研究机构与地方政府或金融部门,为了证明自身普惠金融做得好,设定了各种指标体系予以佐证,包括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等,然后基于这样的指标体系发布各种“普惠金融指数报告”,以佐证某某地区普惠金融处于领先地位,某某机构普惠金融做得相对优秀等。当然,如果这类行为不存在背后的商业交易,完全属于公益行为,笔者认为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上述一些与普惠金融有关的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各个主体都急于表明自身普惠金融做得好,或者说,某些观点认为,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就可以把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们这里攻破。这类的思考方式,类似于近些年被津津乐道的“新四大发明”,尤其是对于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所谓“成就”过度夸大,给我们的金融领域、实体经济领域带来一种“虚像”——好像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找捷径”并“弯道超车”,普惠金融领域也不例外。
  笔者在从事农村金融研究和报道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现象并不少见。普惠金融的多样性发展是件好事,数字技术大量运用于普惠金融更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金融的发展基础,尤其是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还相当薄弱,这个发展基础绝对不是靠技术就可以马上解决的。从7年前以马云、刘强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主体大举进军农村,以普惠金融理念为先导,从线上到线下布局,到今天,农村的经济发展及金融生态环境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其总体状况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加载全文
加载更多

精彩博文
×